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应该怎样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复制链接]

20

主题

91

帖子

1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8
发表于 2022-1-7 14: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人们尝试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重要的讨论。如果我们对此并不清楚,就谈不上处理和应对。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先天气质和倾向与后天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而性格的表现与表达则通过情感、言语、行为而展现。这些方式通常受到过去与人和事物互动的经验所影响。简而言之,人们总是倾向于运用旧经验处理新事物
组建家庭就是这么一个新事物,而与其相对的旧经验,则是原生家庭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

  • 原生家庭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对情感的态度,哪些观点和情感被鼓励、哪些被允许,哪些被禁止、否定、贬低;
  • 原生家庭以何种方式处理问题和痛苦;
  • 原生家庭中伴侣、亲子、同辈的关系模式;
  • 原生家庭中不同角色位置的状态,例如作为父亲,其家庭地位如何,是否被尊重,家里以及自身对其的定位如何。
如同我在
心理学中「亲子依恋」是婴儿对父母的依恋,那么有父母对子女的依恋吗?回答里面提到的,在未经反思和内省的情况下,人很容易走向与原生家庭关系重复或者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之中。比方说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人容易在自己的新家庭中使用家庭暴力来处理他感到痛苦或者不能有效处理的场景,同时也有可能成为完全禁止表达攻击性,无法忍受争吵和表达不满的人,在需要表现强硬或者亲子教育的时候,如儿童安全教育等方面感到无力。
除开个人化经验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当一个人组建自己家庭时还将要面对以下议题:

  • 转变为“成人”。

组建家庭的最低标准是婚姻或者稳定亲密关系的确立,个体从原生家庭中的儿子/女儿角色脱离,进入到其父母的其中一个家庭角色——丈夫/妻子当中。按理来说,在此之前还应该插入一个成为独立成人、脱离原生家庭的环节。但在中国社会,完全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独自生活的状态并不多见。许多家长始终将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小孩”,或者说自己的一部分(注1),而强调“孝道”特别是“愚孝”的文化背景,注重连带关系的社会运作方式也让西方式的“完全独立”困难之余显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婚姻以及新的家庭很可能背负了本该在前一个阶段背负的任务:处理自己和原生家庭之间的分离和独立问题。一方面个体可能会利用婚姻作为对抗原生家庭的工具,另一方面婚姻又有可能作为家族影响的延伸而使得个体对婚姻感到恐惧和厌恶。
与此同时,在面对伴侣和亲密关系议题上,则需要处理双方父母关系对当下关系的影响。两个人婚姻的背后,实际上是两个家庭、两套解释世界、与世界互动体系间的碰撞和整合,冲突、矛盾必然发生。大到家庭计划、角色分工,小到挤牙膏的方式、食用调料的口味和品牌偏好,差异和问题无处不在。具体到二人关系,关爱的表达方式、关系问题的处理方法,敏感的主题,忍受的红线等等无不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
当自己的小孩出生后,问题会更为突出和明显。在照顾小孩的过程中,父母很容易感觉到挫败和无力。而人面临困难时,很容易变得固执与保守,更习惯用过往的经验和模式去应对。此时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就很容易在当下的亲子关系中重现。创伤性体验尤为明显,父母会出现于过往受伤类似的感受,受制于其痛恨的关系模式,心理学上称之为创伤的代际传递。
局限于自己过往的经验,很容易是人进入到关系的僵局之中。这里需要去思考,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处理方式是否可行、或者是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倘若原生家庭中的经验和模式在新家庭中遭遇到困难,则需要思考当下关系中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在使得个体受困的同时也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与思路——解决新难题大都需要新的方式,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关系体验。

  • 关系重适应的系列问题
当新的家庭关系开始构建时,不仅仅是新的家庭成员,所有原生家庭成员都需要重新适应。
这种变化在注重辈分与亲缘关系的中国尤为明显(我们的文化准备了一整套完备的名称体系来描述这些细微的变化)。为人父母的,要学习从父母的位置转移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位置,这意味着离开过去那种对下一代负责的紧密关系,去到一个间接辅助的角色。也许自己的儿女需要自己的帮忙以及育儿经验,但老人无法、也不应替代父母的位置。不幸的是,在中国几乎很少能看到主动调整和适应位置的上一代。结果是围绕着小孩的种种状况再一次成为了“独立”的工具。这里可能出现的问题非常复杂。比方说,老一辈有可能会在小孩身上寻找已经失去的那种“父母”的角色,与真正的孩子父母争夺小孩的照顾权;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与小孩竞争儿女关注的情况。不仅小孩,与儿女伴侣也可能出现纠结的情形,一方面想通过媳妇/女婿继续影响或者控制儿女,另一方面又可能对夺取儿女的媳妇/女婿心怀嫉妒和怨恨。这些情感又很容易与个人的中年危机、更年期问题纠缠在一起,变得更为艰难。
故除了自我角色的调整和适应,新家庭中的成员还需要协助原生家庭成员完成新角色的适应问题。具体的情况可能会很复杂,但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思路:回想那些关系出现问题或者矛盾冲突的场景,倘若将里面人物的年龄去除,单纯看二人互动的状态,像是怎样的关系模式?而这种关系状态下,二人互动背后的诉求与情感是什么?我们面对这些诉求与情感,可以做些什么?

回到题主提问下的描述。在我看来,题主对金钱和消费的观念转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去思考钱的问题,恰好说明题主正在探寻新家庭与原生家庭之间的边界,一个尽可能让自己和原生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平衡。而具体在个别家庭上的边界和平衡,大概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感受到并且把握住吧。当然这并不容易。尤其在中国,会变得更为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5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发表于 2022-1-7 14: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难我到了抑郁阶段 在孝与情之间徘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